生态修复 | 数字赋能,重塑绿水青山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句容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纪实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叶宏 祝瑛莹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经济更协调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自2018年开始,生态修复成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期工程”。这让江苏省及句容市也看清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江苏省开始研究圈定句容市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沿长江两岸10km范围内的37座废弃矿山。而打下这场硬仗的首战“部队”就是来自“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湖州的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乌鸦山北宕口治理后的样貌
向废弃矿山修复吹响冲锋号
句容市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是江苏省境内同类项目中单体最大、废弃矿山最多、施工战线长的项目,包含37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图斑,施工场地分布于句容市宝华、下蜀、边城三镇,绵延30多公里,矿山治理设计削坡土石方总量221万立方米,总投资超3亿元。
项目治理区受多年矿山开采活动影响,原始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高陡、裸露的岩质边坡。多个矿山的废弃宕口处于沪宁城际铁路和312国道可视范围内,杂乱出现的光秃山体对句容市整体的市容市貌存在负面影响。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句容市宝华镇南北通道东侧山体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导致道路阻塞,供电线路断电,影响居民出行和日常生活。裸露的废弃宕口会产生大量的尘土,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施工范围共涉及6个村庄,生态修复范围内情况复杂、利益交错,涉及林地约60亩,坟穴8处,鱼塘6个,青苗地20亩,厂房3处,矿石加工机组1条,更与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红线有作业面交叉,政策处理难度极大。
按照设计要求,要在六个月的工期内完成全部生态修复任务,施工压力巨大。
废弃矿山多、施工战线长,“区块”散、“目标”多、“战期”紧,是此次工程施工的特点,也是井巷集团公司项目部不得不攻克的一道道难关,尤其是废弃矿山治理类项目,一直存在的两个绕不过去的难题——政策处理、地灾隐患,更是棘手。
面对错综复杂且千头万绪的“战况”,项目部全体干部职工合理分工、倒排工期,制定了翔实的“作战计划”,为确保夺取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工程建设按时顺利施工,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成立专项政策处理领导小组和老中青三名党员组成的先锋岗,提出要多方统筹、全面考虑,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高效、全面解决政策难题。项目部政策处理小组主动对接监管单位、业主单位、属地政府,积极争取当地村委支持,形成合力,条块结合,稳步解决各种问题。项目部人员进村入户,向村民、厂主进行宣传和协调,争取各方认可、理解和支持。7个废弃矿山和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区域交叉问题是政策处理的难点,项目部负责人多次主动对接当地自然资源规划局与森林管委会,争取政策支持,提出先施工后恢复的处置意见,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
施工方面,地环分公司主要负责人赶赴一线靠前指挥,确保在项目攻坚期间稳得住、冲得上、啃得下。
传统生态修复一两台挖机+几名作业人员的小散化运作方式完全不能满足作战需求,必须动用“大兵团”+“机械化”作战。
中标当月,具有多年生态修复经验的井巷集团项目部就完成了37个废弃矿山施工班组的组建,调动各类人员600余名,各类大型机械设备250余台。
“短短1个月,能在37个废弃矿山都组织施工,而且还都进展神速,井巷集团和项目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容小觑,这种处理事情的效率和能力值得称赞。”井巷集团在规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项目攻坚战的大集结和总动员,得到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部门的肯定。
治理前的老房基宕口
数字赋能提供修复治理方案
项目部在灵活运用传统地质灾害防治、宕底废弃地治理等工艺的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施工管理和动态监测技术,全项目运用数字化远程监控,辅以无人机定期航拍监控,实现作业面监控零死角;对地质构造发育、条件复杂的宕口,投入了省内唯一的边坡监测仪和位移传感器,辅以两套双轴倾斜计、三套深部测斜传感器套和一套雨量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智能分析,构建了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模型,以及对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及趋势预测,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也确保了项目施工全周期内安全生产“零”事故。
次生地质灾害一直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难点和痛点,句容项目也不例外。
治理区受多年矿山开采活动影响,原始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高陡、裸露的岩质边坡,这些边坡普遍存在崩塌和顺层滑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其中,宝华镇南北通道东侧山体就曾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崩塌。
为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改变原先靠人力进行肉眼监测的模式,“井巷铁军”大量运用先进设备构建了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模型,投入了省内唯一的边坡监测仪和位移传感器,辅以两套双轴倾斜计、三套深部测斜传感器套和一套雨量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智能分析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及趋势预测,为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确保了项目施工全周期安全生产“零”事故。
武岐山南宕口是本工程中典型的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项目。
项目部在第一时间编制了监测方案,并指定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负责带队,技术员全程跟进监测信息。项目部根据监测数据和宕口边坡实际,提出了针对不同分区、分段采取不同治理措施的意见,并得到业主支持、设计方认可。在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也避免了后期施工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巨大隐患。
大范围施工的核心难点是管理的精准性和指挥的及时性。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借助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产业新赋能,打造了全新的智能大脑,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施工管理体系,在全项目运用数字化远程监控技术,辅以无人机巡航拍摄监控,实现37个作业面监控零死角,项目核心管理人员仅需在监控室通过视频监控就能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把控、施工资源进行调度、施工风险进行预防,实现了现代版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治理后的青石宕口
硬实力镌刻青山留名
项目施工期间,江苏省句容市委书记潘群曾在现场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成绩,并寄望“要发挥在矿山整治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水平,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保质保量安全快速推进项目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做出贡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远景也曾就项目提出要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要坚持系统管理,协作共赢;要坚持科研创新,争先创优。
奋战3个月,坚守180天,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迎来收获成果的日子。消除了项目所在区域内8处地质隐患,有效降低了山体水土流失率,被破坏的山体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矿地再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2700亩,大大缓解了日益突出的城乡用地压力,同时为当地新增林地约2390亩,新增耕地约1050亩,创造潜在经济价值数十亿元。为句容市重塑了青山绿水,再造了金山银山。
项目全面通过省、市两级验收。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靠实力践行了“井巷铁军”进驻之初“以一流的团队精神和敬业态度,一流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一流的安全管控和防控措施,将长江沿线生态治理项目打造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和标杆工程”的誓言,同时也为绿色句容、生态句容建设贡献了地质力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