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为自然美育赋予文化内涵
◎ 魏晓燕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理想的美育》一文中把“自然美育”放在了美育工作的首位,强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拥有丰富的自然美育课程资源,如野外地质实习类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而且也是推进大学自然美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一、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为自然美育开展提供直接途径和科学素材
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是对自然事实和地质现象的零距离观察和客观记录,是求根溯源、探寻地球之美的自然实践活动,不仅用丰富的科学事实为自然美育提供素材支撑和理论依据,而且在实事求是中引领自然美育走向深入。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是地质类高校的重要实践课程之一,学生实习期间,可在位于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华北平原交界处的实习区,观察到四次地壳构造运动的明显特征及古风化壳、断层、褶皱等丰富的典型地质现象,还可观测到完整的纵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华北地区浅变质岩和沉积岩系。“弹丸之地”纵览一部“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不愧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之地。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峨眉山,其野外地质实习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康滇地轴接合地带,地质历史久远、地质现象极为丰富,如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参考点、“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花岗岩”、大峨寺断层等均聚集于此,学生们可沉浸其中,吮自然之灵气,探地球之奥秘。
二、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为自然美育建设注入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是对地质景观的人文拓展和精神解读,师生以深厚专业背景为基,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力量,为自然美育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北戴河野外地质实习区域地处燕山造山带东段,三次构造运动造就亿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岩浆岩和变质岩造型各异的广泛分布、内外动力作用交织的海岸风貌,吸引秦皇汉武等20余位帝王曾踏足此地。公元207年,北定乌桓的曹操更是在此写下了《观沧海》名篇。
湖北秭归野外地质实习区地处长江三峡黄陵穹窿地区,这里涵盖扬子克拉通基底变质岩及大地构造演化、黄陵花岗岩岩石学及侵入岩构造、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序列及演化、黄花场和王家湾金钉子剖面等众多地质现象,专业内容丰富饱满。得天独厚的是,秭归又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学生们身临其境、驻足于此,在学习实践的同时,更能深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心、为民之情,激励同学们树立地质报国、强国有我的人生追求。
三、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为自然美育提升赋予了灵感源泉和创新动力
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借助想象力的解放不断实现突破,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由世界地图联想到大陆漂移学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受海浪潮流涌动启发,提出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球的无穷魅力依靠想象获得绽放,自然的无限美丽依托创新得到展现。野外地质实习课程贯穿着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的地学思维,不断激发和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为自然美育提供了创新的不竭源泉。
在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中,能清晰感受地质时间动辄以“百万年 (Ma)”为衡量单位的宏观尺度,地质年代纵跨数十亿春秋、地质过程演变纷繁复杂,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咫尺千里、一眼万年,同一地区或同一时代叠加不同地质现象,同一地质现象亦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出现。地学理论的学以致用、科学实践的用以促学,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突破自身时空和认知的局限,在自然探索中源源不断地挖掘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为自然美育推进诠释了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体现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为自然美育推进提供了有力抓手、标注了时代特点。
置身野外地质实习中,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美丽的碧水蓝天,时刻滋润着学生的眼睛和心灵,使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进而发自心底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野外地质实习课程将理论小讲堂与自然大课堂、科学深知识与人文广意蕴、身处微环境与国家大叙事结合起来,成为大学自然美育建设的绝佳载体;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自然美育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蕴藏着对祖国壮美河川的地质解读和知识建构;不再是空洞的外壳,内涵着地质景观背后的悲欢离合和历史沉浮。
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需秉承地学特色、立足自身优势,将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其成为提升大学自然美育工作水平的强引擎和助推器,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征途中培养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