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到“绿”的蜕变
——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排矸场生态修复侧记
◎ 本报记者 马晓敏 通 讯 员 倪小红
【核心阅读】
一号煤矿以“重塑地貌、再造土体、恢复植被、建设园林”为目标,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采取“分层绿化、梯次种植”的办法,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一个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矿山“后花园”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以前排矸场可不是这样的,每次逢会我去店头街道买菜,都要从排矸场经过,这条路也是去店头街的必经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说,白天还一身灰,雨天满脚煤泥。天热的时候,排矸场有的地方还会自燃,气味刺鼻,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现在好了,排矸场绿草覆盖,绿树成荫,乡村公路也被一号煤矿出资给硬化了,出行很方便,环境美了,心情也格外舒畅。”说起一号煤矿排矸场的今昔变化,家住花家庄村的李有民竖起了大拇指。
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排矸场位于黄陵县店头镇鲁寺村北雨沟内,距离一号煤矿约1500米,距离店头镇约3000米,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承担着一号煤矿掘进矸石、煤层夹矸及部分洗选矸石的堆存任务。
治理后的矸石山
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黄陵矿业因煤而建、因煤而兴,采煤及煤炭洗选时,煤矸石会被分离出来堆放在一边,久而久之,排矸场也成为矿区明显地标。
虽说,排矸场是煤炭产业兴旺的象征,透过高高的排矸场,仿佛可以看到那一块块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煤块从地底下运上地面的场景,但随着排矸场越积越高,生态问题也日益显现。由于煤矸石长期被堆放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影响矿区职工及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排矸场治理迫在眉睫。
环境就是民生。“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一号煤矿,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要严守底线,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确保天蓝地绿水清。针对影响环境的排矸场,我们大力开展植被绿化行动,努力让黑漆漆的排矸场逐步变身为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矿山‘后花园’。”一号煤矿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2018年6月,一号煤矿向排矸场“亮剑”,投资4500万元实施了一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矿聘请专家到现场考察论证,并对排矸场进行综合治理方案设计,修建排矸场内部道路、防排洪涵洞,截、排水沟,修建防火隔离带等。排矸场覆土后,该矿分期进行绿化造地,倾力让黑漆漆的排矸场逐步变身为绿草如茵的“大花园”。
该矿以“重塑地貌、再造土体、恢复植被、建设园林”为目标,采取“分层绿化、梯次种植”的办法,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让昔日的“黑土包”披上了“绿衣裳”。
2019年,该矿投资80万元实施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6.7万平方米,满足了护坡环境复绿和土壤改良的需求。为了丰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还原绿水青山,2021年,该矿投资1900余万元实施二期综合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黄土覆盖8万余平方米,覆土区域已全部播种草籽,完善防排水设施、排矸道路延伸、边坡稳定修复、分期绿化造地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排矸场第一平台采用美国黑麦草和高羊茅1∶1进行播种,用格桑花打成不规则的花带,形成明显的美化对比。护坡采用美国黑麦草、高羊茅和紫花苜蓿3∶3∶1进行播种,满足护坡环境复绿和土壤改良的需求。”该矿行政部业务主管桂华强说道。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一号煤矿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不断探索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和研究,利用井巷落底所产生的矸石,对采空区进行回填,煤矸石制陶粒项目正在与国内先进单位进行技术对接。
经过近4年的整治,黑水暗流、煤尘飞扬的排矸场完成从黑到绿的完美蜕变,一个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矿山“后花园”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排矸场治理成效显著,这也愈加激发一号煤矿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排矸场的治理,我们才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无论多难,我们都会坚持走下去。针对排矸场的治理,我们准备双管齐下:一是坚持根源治理,通过优化井下工作面设计、防止破顶割底,从生产源头减少煤矸石采出量。二是加大排矸场的植被种植,我们选择耐旱性强、根系发达与排矸场相适应的绿化植物,让排矸场成为郁郁葱葱、色彩瑰丽、四季芬芳的排矸场。”望着正在施工中的排矸场,该矿基建矿长张驰如是说。
如何从源头破解煤矸石之困,是该矿班子成员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该矿通过优化井下工作面设计,严格控制综采工作面采高和掘进工作面掘进高度,减少割岩,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生产过程中矸石的产生,同时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井下回填技术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煤矸石的污染,提升绿色发展内涵,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