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魅与环境之思
——《中国的河山》读札
◎ 陈华文
我们探究中国历史,可以从很多个维度切入,比如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破题。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回望中国之过去,近年受到知识界的重视。读《中国的河山》(上下册),对于认识更加生动、真实的历史,能带来诸多的启迪。
本书作者史念海(1912-2001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的。他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的河山》精选了他的代表作20篇,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他的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
地理与生态的变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在特定的阶段,有时甚至左右着历史的脉络。《中国的河山》的开篇《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以相当的篇幅,用优美的文笔,全景式为中国河山进行素描。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往往和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比如,地理和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北方适宜种植小麦、南方适合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面貌、不同的习惯和民俗,进而形成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多样化。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
任何一种文明的兴衰起落,都和河流有着直接关系。站在宏阔的历史之维可以看出,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于古巴伦文明、恒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之于中华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黄河长江的起源认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书中讲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到了明代末年,徐霞客远游川蜀云贵等地后,纠正了这项谬误。而黄河源流问题,较之长江更为复杂,远在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古人们以为新疆罗布泊为河源,后来经不断考证才认为在青海。史念海先生认为,不能以过去的错误认识就全盘否定探究历史的过程,认识自然世界也好、社会变迁也罢,都是在过程中跋涉,认识历史、梳理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
历史上河流的走向,和今天的河流有所不同。河流走向的变化,不仅折射出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变化。书中认为,一般河流都有下切和侧蚀的作用,一些河流在历史上不断改道。受到气候和地质影响,黄河是中国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流。但是黄河到底改道多少次,学界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史念海先生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字,可是他通过史料考证和野外田野调查认为:黄河改道都是发生在河南荥阳、武陟两县以下的华北平原,最北曾由天津附近入海,最南则夺淮入海。后来又由淮河南入长江,再入于海。
除了黄河频繁改道,还有一些河流曾经历经过改道,比如新疆的塔里木河,一百多年前还东流入罗布泊,现在则由尉犁县东南注入台特玛湖。岭南的珠江本是由西江和北江、东江合流而成。西江和北江、东江曾改道,改道的地方均在珠江三角洲上。河流流经的地方,由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种植,择水而居,是人们的理想选择。此外,水上运输是古代交通的主要方式,在诸多河流两岸,出现过很多充满经济活力的城镇。比如,长江中下游的宜昌、汉口、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地,都是与水共生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河流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能养育苍生,也有巨大的破坏力。如黄河在奔腾与咆哮中,携带着大量泥沙,年复一年,使得河床不断抬升,导致河水泛滥,严重影响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南方很多河流,每逢雨季,洪水就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对江河的治理,一直挑战先人的勇气和智慧,其实在当下,科学治理河流,并有效利用好水资源,依然是一种考验。
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湖泊,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而一条条的山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同样重要。从南到北很多山脉以及周边地区,拥有水、森林和矿藏资源。比如祁连山脉,可谓“万宝山”,山上的雪化成水,滋养了河西走廊及百万民众,山脉南北的草场是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而山脉内部,则有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如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等多种矿产。山脉附近的玉门油田,则是中国第一个油田,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多数山脉及周边,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中国的河山》中指出,在明朝之前,人们对林木资源主要用于修建房屋和生火做饭,林木砍伐是有限度的。而明朝之后,人口迅猛增长,导致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林木资源的生态被破坏后,大地沙化、河流干涸、气候紊乱、生物的多样性面临挑战。
依托自然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两百多座资源型城市。一些资源型城市,曾经是地理中耀眼的坐标,可这些年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的当下,科学开采、建设绿色矿区绿色油田是必由之路。其二是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得部分城市矿产趋于枯竭,经济内生动力与活力不够,社会建设与发展必须转型。
阅读《中国的河山》,给笔者带来这样的启发:一方面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解读历史,把地理与环境的要素充分考虑进去,这样的历史就更有温度和厚度。另一方面我们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要在真切的行动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历史。
作者简介:陈华文,1976年生,湖北汉川人,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近年出版《大地文心》《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寻找文心》《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等专著,获得大地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奖项。另热爱美术,其画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书 名:《中国的河山》
著 者:史念海
出 版 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