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6-17

  ——记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兴海

  ◎  本报记者 刘艾瑛 通 讯 员 郑美凤

  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部部长陈兴海近日被评为“中国中铁第八届劳动模范”。

  华刚矿业拥有世界级特大型铜钴矿,陈兴海作为矿山的副总工程师,虽然已不在生产一线了,但仍保持经常去项目现场的习惯,围着采矿厂、球磨机转一转。他说:“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13年来,他坚守海外矿山一线,从一名普通员工到技术带头人,再到生产技术部部长、副总工程师,以工匠精神潜心钻研一块块阴极铜铜板,挑战“不可能”。他勇于技术革新,做科技创新的行动派,让璀璨的矿石照亮自己的梦想。

6.jpg

陈兴海(左二)与技术人员分析矿石情况

  挑战“不可能”

  2009年5月,刚刚从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陈兴海,怀揣着矿业报国的梦想,踏上了非洲这片沃土,来到素有“世界地质博物馆”“中非宝石”之称的刚果(金),成了华刚矿业筹备处的一名技术人员。

  当时,华刚矿业项目正处在可研阶段,现场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这些对陈兴海来说不算什么挑战,真正的挑战还是那一次次让人心跳的项目“闯关”。2010年,为了验证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开展选矿连续扩大试验,要求采集样品量不少于30吨。对于尚未开发的矿山来说,能否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至关重要,一旦钻孔设计或施工出现失误,几十万美元的投资就有可能打水漂。当时,作为勘探现场技术负责的陈兴海暗暗下了决心,开启了陀螺般一样的工作模式,白天盯在现场与钻探队伍分析采样情况,晚上点灯熬夜分析数据,查阅资料,优化方案,两只眼睛经常熬得通红。

  有一次,某个钻孔位于矿区破碎带,施工难度特别大,中途几次塌孔和卡钻,设计孔深260米,好不容易打到255米深,只差5米却仍未见矿,施工方当即表示放弃钻探,所有费用将由公司承担。如果此时放弃钻探,无疑是让本来就经费紧张的项目部雪上加霜。陈兴海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拿出所有的技术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地层岩性和矿化情况后,说出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震惊的话:“再打10米,不见矿的所有后果我负责。”施工方负责人当场就急了,毫不客气地说:“再打10米如果不见矿,1米也不多打了。要是出现卡钻和塌孔,由你陈兴海全权负责。”结果,第二天天还没亮,施工方技术负责人兴奋地给他打来电话,说:“见矿了,见矿了。”事后得知,这个孔见矿深度为262.45米,而且矿化情况非常好,最终孔深291.68米,实际取样重量达3吨。多年以后,同事再提到这件事,仍有不少人赞叹:“陈兴海就是厉害。”其实,这既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地技术钻研,对地质情况了如指掌,又是因为关键时刻敢于担当。

  技术革新的大工匠

  陈兴海始终有这样一个心愿:让技术革新为企业助跑。多年来,他紧盯矿山采选冶技术难题,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革新,一次次跨越“技术鸿沟”,成了华刚矿业生产一线有名的技术革新“魔术师”。

  2015年11月,华刚矿业世界级特大型铜钴矿一期投产,按照最开始的设计,地质取样与其他很多矿山一样,以炮孔取样为主,采用单孔15米段高整段取样、化验以及矿体二次圈定。陈兴海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由于矿体产状及厚度变化,导致某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或矿岩交界区域,15米段孔上段7米~8米为矿,下段8米~7米为岩,或者下矿上岩,如果采用全段取样,二次矿体圈定的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同时由于围岩混入,导致贫化率过高,经济损失很大。“如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把好端端的‘富矿’开成了‘贫矿’,企业经济效益白白地流走了。”陈兴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定决心进行技术革新。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组织并带领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的矿山开采技术资料,从海量的数据分析中,寻找破解之道。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试验,陈兴海已记不清楚经历了多少次挫折和失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过无数次的试验后,由他主导的技术革新方案取得重大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整段穿孔、分段取样、精准圈定矿体的解决方案:岩石部位仍然按照设计15米全段高穿孔爆破和采掘,而在取样时上段8米、下段7米则分别收集岩粉样品,并进行矿体二次圈定。同时,生产中采用分段采掘,配备灵活性较好的反铲设备,既提高设备效率,又可保证矿石质量。仅这一项技术革新,每年就可多回收铜金属量1600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美元。

  几年来,陈兴海组织和带领技术人员开展《露天矿山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矿岩分穿分爆在国外大型露天矿山的试验研究》《矿山地质精细化管理实践研究》等10余个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方案,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设计初期均为5%,分别降至3%和3.5%左右,为企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经济效益。很多人都说,有了陈兴海这样的一线技术革新“魔术师”,华刚矿业每年都会多挖几个“金元宝”。

  科技创新的行动派

  “没有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永远慢半拍,始终在自我循环的低层次徘徊。”有着科技创新强烈紧迫感的陈兴海,不管是在生产一线做技术负责人、生产技术部部长,还是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心里想的总是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底,华刚矿业二期顺利建成并进入试生产阶段,按照设计,选矿Ⅰ系列、选矿Ⅱ系列、选矿Ⅲ系列分别采用了不同生产工艺。在联调联试过程中,陈兴海发现采选冶的联动性非常高,任何中间环节控制不到位都会对后段造成影响。对此,他立即组织并带领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对比,提出了优化方案,最终实现选矿Ⅱ系列主收铜、选矿Ⅲ系列铜钴兼收的目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创新,我们等不起,必须干起来。”陈兴海是科技创新的行动派。华刚矿业二期项目投产后,选矿Ⅱ系列处理高氧化率矿石浮选指标曾一度不稳定,他率队分别到紫金矿业、金川国际在刚果(金)的项目部进行交流学习、现场考察,并吸收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应用于生产实践。

  几年来,陈兴海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先后组织完成了6项科研课题并结题验收,新申请2个发明专利,获得6项国家专利授权;参与设计并建成了刚果(金)较大规模的铜湿法冶炼生产线,引进了奥图泰的萃取成套设备,成为非洲第一家应用模块化萃取设备的矿山企业。2017年,国际矿物协会批准认定他在进行铜钴矿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研究过程发现的新矿物“Guite”(Co3O4)。2018年,由他参与完成的“高氧化率复杂铜矿高效浮选新工艺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他参与完成的刚果(金)华刚矿业铜钴矿采矿工程一期荣获全国冶金行业工程设计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璀璨。陈兴海13年坚守海外矿山一线,中国中铁的“开路先锋”精神已经融入血液。“岗位平凡但人不能平庸。”陈兴海表示,“在科技兴企、实干强企的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上,自己永远是个新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