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孤岛上的“放哨人”
——记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姜文凯
◎ 王 晶
一直坚守在0.135平方公里的千里岩孤岛上,38年前他来自山东乳山的农村,从普通的一名观测员成长为副站长、站长。他将情感浸透了孤岛,将青春献给了那片海、那座岛,还有那群同甘共苦的兄弟。他,就是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下称“千里岩海洋站”)站长姜文凯。
千里岩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沿哨所,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千里岩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千里岩海洋站观测的数据填补了我国黄海中部海洋观测的空白,对准确、及时地发布北海区海洋预警报,特别是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船舶航行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发报站。
在整个中国北方,这里是环境最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千里岩在我国黄海中部距离青岛55海里的大陆架上,海拔93米,岛上地势陡峭,岛上无土壤、无淡水、无居民,一滴淡水、一颗米粒都要靠船舶补给。如果补给船来不了,千里岩海洋站就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无米下炊。姜文凯最难忘的是:有时六七十天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就捞海草拌拌吃,或者喝“玻璃汤”(水里放点盐喝),最后盐都没了的时候,就把馊了的面疙瘩砸碎后用纱窗网筛一遍吃——虽然不好吃,但总比饿肚子强。
千里岩没有标准码头,每一次补给的上千斤物资只能靠岛上人员肩扛手提,从码头爬过300多个台阶、70多米高,一点一点地搬到站上。姜文凯每次都主动承担最重的搬运任务,总是先挑最沉的煤气罐、面粉等补给物资。冬天时,一趟趟搬完补给物资后,他的衣服都会湿透。
姜文凯在监测数据
参加工作至今,54岁的姜文凯已经数不清围着小岛走了多少圈。他最长一次在岛上值班217天……姜文凯说,闭着眼睛他都能勾勒出岛上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通往温盐井和验潮井的300多个台阶,哪个台阶上有坑都清晰地印在脑海。因为几十年如一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值班,姜文凯每天4次固定发报时间,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水盐度等海洋与气象相关的数据资料传回陆地。
姜文凯这样的守岛者就像是“放哨人”,为沿海地区人民时刻监视海洋异动。地震、海啸都有先兆,海水水温、盐度和潮位均会出现异常。观测的数据看似乏味,但关系到亿万同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要求保证资料第一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多项资料全是人工观测,每一份资料的获得,尤其是在大浪、台风等恶劣天气下,都可谓是“提着脑袋”换来的宝贵数据。近年来逐步实现自动化,但每天14点还要去采水样,测盐度。姜文凯回忆道:“一次吹台风,风速达32米/秒,脸上的肉像纸一样吹了起来,腿都迈不动。但到点,下刀子都要去测数据,因为极端天气的数据更重要,更有代表性。”
忙碌的工作之余,难免想家。早些年,姜文凯一年只有40天探亲假,但有时他把本该轮到的休假时间让给了年轻人,选择守在岛上值班。几十年来,他内心深处感觉亏欠妻子和父母家人太多。他的父亲在2009年身患癌症需要手术,而他在岛上值班,未能在床前尽孝。
长期坚守孤岛的岁月里,姜文凯始终心怀对自然和万物的敬畏,为守护自然资源默默地做着贡献。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