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学新探索
——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读札
◎ 陈华文
《人民文学》杂志2022年第八期,头题发表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地球印记》,作品以温情的笔墨,讲述了我国建设地质公园的历程、专家学者的付出以及地质公园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价值意蕴。作为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刊发自然生态主题作品,充分表明新时代自然文学的创作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讲,这会激发更多人投入到自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之中。
《地球印记》的作者陈国栋,现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他不仅有在自然资源系统长期从事领导和科研工作的经历,这些年来还行走在山河之间,发表一系列自然生态主题的报告文学力作。《地球印记》以现场感、代入感和沉浸式的特点,将地质公园的诸多故事娓娓道来。行文中,“我”的采访贯穿始终,“我”的情绪起伏和波动,推动着叙事向前行进。对于地质公园的故事讲述,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依托于克什克腾、阿尔山、泰山这三个世界地质公园,在观察和行走中进行重点呈现。
地质公园是一种“大地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厚礼。为地质公园专门文学“画像”,《地球印记》还是第一次。作品开篇写道:“人类把亿万年来地球演化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遗迹,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源,建立诸如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方式,将其加以保护利用,这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相信自然,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明智选择。”这一段话简短有力地表明,以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大地景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远寓意,作品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基本也是在这个认知框架下进行。
《地球印记》作为一部具有地学底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必须对地质公园进行整体“素描”,这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简单地讲,地质公园是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然公园,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有41个世界地质公园、277个国家地质公园、400个省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犹如大地上的一片片绿叶、一朵朵繁花,点缀着美丽的山河大地”。从地学专业的维度看,不同的地质公园其地质地貌各有千秋,但无论通过哪个地质公园,都可以探访地球演化的奥秘,地质公园如同一把时光之匙,能破解世间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迷踪。从社会的维度看,建设地质公园是在不改变资源的位置和属性的前提下,保护好自然资源,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建设地质公园,是在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光鲜与精彩的背后,往往是艰辛和曲折。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和其他事业一样,需要有人默默付出。《地球印记》中,对专家学者这一群体进行了刻画。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大学教授田明中20年来过40次,他和当地的人们以及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任何一处地质遗迹,他都如数家珍。人们亲切地喊他“田大叔”。为了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专家学者们深入丛林进行野外勘查,很多困难接踵而至。如遇到湍急而冰冷的河水,必须卷起裤腿蹚过去;肚子饿了、口渴了,啃一块坚硬的面包、喝一口冰冷的水;为了避免蜱虫侵袭,需小心谨慎做好防护;为了在丛林中不迷失方向,必须跟着定位导航向前跋涉。其中,一个年轻的女专家,在野外测量时不慎落水,但她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好数据记录和测量装备……《地球印记》把这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平凡、可敬、可亲的地质公园工作者们。其实,全国类似这样的专家学者群体还有很多,他们心怀家国、情系自然,真正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彰显了崇高的胸怀和品格。
《地球印记》告诉我们,当人类关爱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类生活环境公园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这部以地质公园为“主角”的报告文学,拓展了报告文学写作的主题空间,提升了自然生态文学的内涵与厚度。通读作品,给笔者带来三点启示:一是报告文学要为时代立传。我们这个时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社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也应该是报告文学关注的焦点,从地质公园到国家公园,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把大地故事书写好,把内在的精神展示好,是时代赋予报告文学的重任。二是自然生态文学要“开疆拓土”。自然生态文学写作当前备受各方关注,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大地故事和自然故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森林的粗浅呈现,而是要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宏阔视野下,发掘和开拓自然生态写作的新题材与新方向,如对地质公园文学“画像”,就是一种新探索。也要看到,《地球印记》只是起笔,这个题材的写作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入。三是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无论是通过报告文学、小说还是散文,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与自然的文学书写不能厚此薄彼,要两者兼顾,既要呈现人在保护自然、保护绿色中的作为和智慧,也要展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丰满充盈,让自然真正“动”起来,赋予灵秀之美。唯有如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学故事才会生动走心,不断地感染人、影响人。
作者简介:陈华文,湖北汉川人,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近年出版《大地文心》《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寻找文心》《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等专著,获得大地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奖项。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