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的大胆探索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2-11-08

  ——第二届自然文化高端论坛《北地之虹》创作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姬长玉 李德重

  七秩芳华,天阔地大。作为献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北地)70年华诞的珍贵礼物,一套崭新的文学艺术系列丛书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7册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组成了一条绚丽的“北地之虹”。

  11月2日,第二届自然文化高端论坛——自然资源作家分论坛暨《北地之虹》创作座谈会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化”为主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矿业报社总编辑赵腊平主持。

  座谈会议现场

  策划背景

  据悉,《北地之虹》共七册,分为小说集、旧体诗集、诗说北地、歌曲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现代诗集。本书基于彰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洁的文化品格和独有的文学个性而策划、组织、采写与出版。丛书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以描写地质与自然资源人的故事为主,综合反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70年奋斗历程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展示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真情实感,内容新颖别致,真实性与文学性兼备,反映时代风貌、富有生活气息。

  作为《北地之虹》文学艺术系列丛书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重要的参与者,马俊杰书记在接受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丛书的策划、组织、采写和出版饱含热切期待,得到诸多关注,更是凝聚了无数北地师生、校友,以及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校或特聘作家们的智慧和汗水。

  “把驻校作家、特聘作家机制引进到行业特色高等院校,是北地的一个非常重要创举。”自然文化研究院阙建华副教授表示,近年来学校将自然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诸多形式致力于为作家和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作家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没有离开创作的教育。”马俊杰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他希望以此次《北地之虹》创作座谈会为契机,不断探索“与生态文明相呼应、与自然学科相融合、与地球科学相衔接”的自然文化研究建设,不断推动学校向以地球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同步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迈进,希望学校培育出更多“品德高尚、基础深厚、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地大人,为实现“美丽中国、宜居地球”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于海亮谈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健全发展,使得学校多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色更加鲜明,也指明了未来北地文化的发展方向。希望今后和各驻校作家、特聘作家一道为提升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继续努力。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红色基因等深厚文化底蕴的著名高等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成立7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北地之虹》系列丛书,中国矿业报社总编辑赵腊平认为,“这是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体检阅,也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跃动的文脉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与灿烂的光华。”

  创作历程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艰苦奋斗,七十年勇攀高峰。地质锤、放大镜和罗盘一直是地质工作者不变的传承,也是众多地大校友亘古不变的美好印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校70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地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奋斗拼搏,敢创一流,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深刻变革,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海量素材和丰沛养分。在创作《北地之虹》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作者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学校生活、情系自然资源、弘扬主旋律、自觉创造创新,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创作出这一批对社会有益,对增强师生精神力量有益的优秀文学作品,书写出生生不息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的壮丽史诗。

  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体,也是借以抒发情感的客体。“地大”既是探索真理的科学圣堂,也是充满诗意的精神花园。《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坚信,《北地之虹》的出版在见证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将赋予其更多的人文色彩和诗意情怀。

  “《大地弦歌》音乐作品集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学校的精神风采、深情雅意和使命颂歌;《诗说北地》则用长达一千句的七言古风,写下了学校70年的历史沧桑,每一句诗的背后都经历了较为严格、扎实的史料考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团委书记周子健谈起自身参与创作的两本书深有感慨,“这些在高校都是突破性的尝试”。

  地质二代、驻校作家李曼在线上参加会议,她说地质工作虽然异常艰苦,但同时也是文学的富矿。《北地之虹》紧紧围绕自然文化和地质工作徐徐展开,它的出版问世是地大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北地和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合作的结晶,未来也必将激励和鼓舞更多北地人不断向前、勇攀高峰。“钻探是通过坚硬的金刚石钻头直取岩心,而写作则是用敏锐的笔触直达人心。”同为地质二代、驻校作家贾志红女士颇为动容,她表示将以此激励,不断写出让自己、让读者满意的文学作品。

  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们团结扎根在地大,把自然生态的光辉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无疑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舞。自然文化研究院杨春俏副教授说,哪怕只是最初的尝试,我仍愿欣赏它、浇灌它,让更多的人闻到它的芳香。

  把文学写在大地上,写在“地大”上。践行着这样的理念,陈国栋以自身撰写的《地球印记》这一报告文学为例,表示一年多时间以来,他多次深入师生之间,深入野外一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切实体悟到北地人地学报国、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学风作风。由此,他认为做大事成大业务必要求精求细求实,而这正是北地校训的内涵所在。新时代,他号召自然资源作协的作家们紧握手中的笔,勇担光荣使命,不断推进自然文化建设迈上新征程,再续新精彩。

  座谈会期间,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北地之虹》系列丛书畅谈创作经历、交流写作感想,分享心得体会,现场热情洋溢,气氛热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教授、诗人褚宝增,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影视委主任朱梦棣以及刘能英、张世奇、汪洋、赵光华、张艳等驻校作家们,纷纷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70周年华诞表达了由衷的祝贺,表示将充分利用学校创造的良好条件,更好地结合大地和文学推动学校人文建设,也诚挚祝福北地和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的合作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未来展望

  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化石,都记录了地球的沧桑。展现天地初开的印记,这既是地质的意义,也是地大人的使命。

  江山作证,岁月为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新中国建设伊始的筚路蓝缕中走来,具有地质报国的优良传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光荣使命,秉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底色和“心向党、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价值追求,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优秀人才,涌现出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一批精英翘楚以及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平凡而值得尊敬的奋斗者。

  七秩荣光,逐梦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用实际行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践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守护者、“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探索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积极发挥地球科学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传播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支撑作用。

  长歌奋进,展望风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在阵阵清越悠扬的音乐声中,分散在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内的8位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学生代表,逐一就《北地之虹》系列丛书的精彩片段配乐朗诵、献唱歌曲,倾心演绎了一场诗、歌、乐完美结合的听觉盛宴,也道出了他们心中一声声浓浓的地大情怀。

  正如美国作家坎耶里所言,“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北地之虹》是对一代代一批批北地人潜心地质报国的记录和总结,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文化的新探索。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一代的北地人也必将传承荣光,开拓进取,继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