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 胡德强
我手机里一直储存着一段话:时间如水,岁月如歌,一个年份即将装订成册。归于历史的夕烟暮雨,走进回忆和遥想,在日子封底的空白写下我对你的祝福:健康,顺意,好心情!春节,新年,更快乐!
这是多年前朋友发来的短信,我珍藏至今。
日新月异的通信手段,让我们相互收到千里之外的祝福,倾诉彼此的思念。而20世纪的80年代之前,这还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纵然心潮澎湃,也只能仰望深邃的夜空,各自默默念想,时空的距离隔断了音讯。
如今这样的过年方式,快则快矣,美则美矣,只是,我依然怀念从前的慢节奏。
那是孩提时代。
一进腊月,耳边就会不断响起放鞭炮的声音。我知道,这是快要过年了。过年好呀,可以穿新衣裳,可以收压岁钱,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放鞭炮。小孩子可喜欢过年了!
其实,我最欢喜的是跟着二爷爷去赶年集。尽管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人们还是要准备些许必备的瓜子、花生、糖果的。到了年底,二爷爷就会把花生炒了拿到年集上去卖。二爷爷可会炒花生了。花生出自村里岭南最好的沙土地,经二爷爷的手一炒,花生外皮颜色微黄,煞是好看,剥开后是暗红的花生仁,放进口里一咬,又脆又酥又香。赶年集的人都喜欢买。苑庄年集上,二爷爷炒的花生就成了卖得最好最快的那一个。
八岁那年,我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二爷爷总是愿意带着我去赶年集。他说,你去帮着我看看摊儿,也好帮着我算算数。我心里就美滋滋的,我的数学好啊,觉得自己有用场了。
从我家到苑庄要走一个多小时,中间还要过三道河。古稀之年的二爷爷背着一个白布口袋,袋里装着炒好花生和一杆秤,我猜光是花生就有足足十五六斤吧。我不是跟在二爷爷后面,紧踩着他的脚印走,就是疯跑一阵远远地到了前面,再蹲下来等着二爷爷一步步赶上。一同去赶集的村里人就会笑着说,这孩子够皮的。
到了河边,二爷爷总是让我等在河边,他把鞋子脱掉,顾不上河水冰冷,先把口袋送过河去,然后再回来背我过河。冬天,他从来不让我自己过河,他说,小孩子的骨头不够瓷实,经不得冰水。而我却是非常愿意自己去过一次河,我想知道二爷爷的脚在冰冷的河水里冰得有多疼。
赶年集的人可真多,二爷爷的摊位很快就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记得有一次,一个约摸四十来岁的女人称了花生,不给钱就想溜走,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她的衣角,死活不松手。直到她掏出钱给了二爷爷,我才撒手。我的“勇敢”举动招惹得买花生的一群大人哈哈大笑,笑我人小鬼精。
一口袋花生很快就卖完了。二爷爷从兜里摸出两三毛钱塞到我手里说,去那边买些鞭炮回家放吧。
我走到卖鞭炮的区域,每个摊位前都摆满了一盘盘码放齐整的鞭炮,大小不一,花色百样。摊旁无一例外地围着为数不少的孩子。哪有孩子是不喜欢放鞭炮的呢!
我是只敢放“小干炸”(音)的。
我一家一家比对着,看看一毛钱最多能买到几个“小干炸”。有卖20个的,有卖25个的,最多有卖30个的。卖鞭炮的人还不时放上一个半个,好让围观的人听一听声音是否脆生。最后,我买了那个卖25个的,当然是因为他的鞭炮声更加脆生了。卖鞭炮的人用锥子比着鞭炮信子,口里一五一十数着,生怕多数了去。然后对着位置用锥子钻一钻,再用手一掰,要卖掉的鞭炮就齐生生与大盘断裂开来。
回到村里,小伙伴自然要比着放鞭炮,听一听谁的鞭炮声音更大,声音更脆。一旦谁的鞭炮哑炮了,就会被小伙伴笑话好几天。比试过程中,意外在所难免:裤子上烧破了洞,手被炸裂了皮,是常有的事情。可是,谁也不会因为这些就减少放鞭炮的情致。
我手里的“小干炸”数量有限,一天只能放少得可怜的三五个,要不肯定是放不到过年的。就这样,在一声一声的鞭炮声中,年不知不觉就到来了。
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大门上贴了红彤彤的对联,屋内墙上贴了崭新的年画,院子里到处贴了福字,屠苏酒和好多好吃的也要准备摆上饭桌。穿上了簇新衣服的孩子们更是放开喉咙开心地大声喊着:过年啦!过年啦……
年真的来了!
到春节的早上,千门万户的院子里都会响起一阵阵清脆的、迎新年的鞭炮声,人们在鞭炮声中辞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一个年份已被装订成册,一个年份刚被翻开了清新的第一页。
作者简介:胡德强,山东五莲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牡丹》《大地文学》《中国教育报》《江南时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青年报》《教师报》等报刊,获第二、三届刘勰散文奖。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