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探测工程助力华南大陆东部深部找矿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华南大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探测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是“深部地质调查”工程下属的“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和“钦杭结合带及邻区深部地质调查”两个项目的工作内容,也是地质调查项目“华南深部结构探测”的延续和深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分阶段实施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探测,形成覆盖华南大陆东部的宽频带地震探测阵列,揭示华南大陆东部深部地壳与上地幔几何结构与物性特征,探讨华南大陆东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成矿系统“始端”效应,助力华南大陆东部深部找矿和资源能源评价,支撑大陆碰撞与陆内变形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项目集成了华南地区宽频带地震固定台站和现有流动台站数据,编制了华南大陆东部宽频带地震台站分布图件。2014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多家单位在华南大陆东部开展了广泛的“面状+线状”相结合的大规模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探测。该项目全面收集汇总了目前在该区已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联合固定地震台站数据,形成了覆盖华南东部的宽频地震阵列网,编制了华南大陆东部宽频带地震台站分布图。
项目构建了华南大陆东部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Vp/Vs值新模型。项目组使用包括国家地震台网的固定地震台站和现有流动地震台站在内共计84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数据,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利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地壳Vp/Vs值,最终形成华南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模型。密集流动地震台站的剖面近垂直于构造边界和断层走向,为华南地块东部深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提供了重要的新约束。
项目获得了华南大陆东部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模型。成像结果表明,华南大陆东部上地幔中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可能代表了热物质的富集区域,其形成可能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脱水有关,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目前主要滞留在扬子地块和江南造山带的地幔过渡带中。
项目组探索了华南大陆东部岩浆-成矿活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项目组综合宽频带地震阵列探测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推测华南大陆东部晚中生代岩浆-成矿活动的深部物质与能量来源可归因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俯冲板片脱水导致上地幔产生大量的热物质,伴随着这些热物质的持续上涌,华南大陆东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岩浆-成矿活动,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地壳变形以及成矿岩浆在壳内迁移和就位的影响或许有限,在华夏块体西部及扬子块体,其动力学过程与变形机制主要以陆内造山和变形为主。江南造山带的结构特征与华夏和扬子块体差异明显,该带在新元古代碰撞形成以后,在中侏罗世时期再次活化,于表壳显示出一种先挤压后伸展的环境。 (张大魏 张永谦)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