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 疆山不负凌云志
——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转制改革五周年纪实
◎ 吴永强
南疆八月,塔河蜿蜒,胡杨浓绿,棉铃吐絮。
地质调查人员穿梭于塔里木盆地绿洲区的林间水域、棉田沙地,趁着南疆塔里木河第24次向下游生态输水期间,进一步探寻区域内盐渍化土壤水盐动态平衡的奥秘。
10公里外的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里,绿油油的盐地碱蓬、盐角草等一众盐生植物和套种的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相伴相生、长势喜人……与周围的黑碱、黄沙形成鲜明对比。科研人员、农技人员与当地农户正在一起详细查看这里的盐碱地修复状况,大家不敢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重度盐碱的“不毛之地”。这一切改变源于一支队伍来到这里——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下文简称“乌鲁木齐中心”)。
从南疆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调查到塔里木河流域巴州北部沙漠盐渍化与生态恢复调查监测,再到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调查评价……5年来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技术的应用和成果的转化,见证了乌鲁木齐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等重要指示精神,在转制改革、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瞄准“加强新疆土壤盐渍化防治、打造特色品牌业务”这一方向,奋力开启新时代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的新征程。
地质调查人员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开展盐渍化生态地质调查 郭帅 摄
聚焦“大战略”,坚定“大方向”
历史的进程风云激荡,伟大的事业波澜壮阔。
2018年9月1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武警黄金部队整体移交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9月24日,由原武警黄金第八支队整编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挂牌成立。
昔日寻金劲旅脱下戎装再出发,阔步迈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新战场,成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对新的使命任务,乌鲁木齐中心党委牢牢把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兵团向南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两大核心职能”,研究编制了“十四五”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两个规划”,明晰了事业发展方向。
2019年,乌鲁木齐中心挺进昆仑高原开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涉入戈壁荒漠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分赴新、甘、陕、豫、浙等5省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在全疆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调查。
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在塔里木盆地实施固沙改土应用示范工程,首次研究出高盐碱水灌溉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兵团二师铁门关发现一批特色土地资源,圈定优质富硒土地20万亩;在哈密发现1处中侏罗世脊椎动物化石群和1处恐龙蛋化石点,填补该区白垩纪地层空白。
2021年,乌鲁木齐中心着眼南疆盐渍土生态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盐土咸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路子,成功大力开发利用“盐土咸水”资源,种植26种高耐盐碱植物,通过“地上种草、地表育藻、地下养虫”,盐渍化区“生态协调、循环利用”的示范效果明显。在兵团二师铁门关建成西北首个市级国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提交环塔里木绿洲首份天然富硒土地划定报告。在塔里木河流域建成5个观测站,初步构建新疆首个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
2022年,乌鲁木齐中心启动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调查,进一步探索研究南疆盐碱地改良和综合治理方案。支撑兵团获批首例全国富硒土地认证,引领带动区域优质耕地保护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哈密矿集区划定16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预防区,提出砾幕层保护与治理等生态修复问题解决方案,补充完善了国内戈壁荒漠区矿山生态修复评价技术。
2023年,乌鲁木齐中心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东准、西南天山地区金、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全力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高标准推进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和自然资源监测工作,连续3年支撑新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建设。全面开展南疆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重大国情数据调查,不断深化新疆盐碱地修复治理品牌效应。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报道乌鲁木齐中心利用生物改良技术修复治理南疆盐碱地的亮点工作,引发社会关注;8月,乌鲁木齐中心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呈报的《关于加强新疆土壤盐渍化调查研究的建议》得到重要批示。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行者无疆。转制改革5年来,乌鲁木齐中心着眼构建“立足南疆、兼顾北疆、拓展中亚”业务格局,在生态功能区、典型流域和主要绿洲城市,部署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在国家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成矿带,部署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勘查,驻疆地质调查“国家队”“主力军”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大美新疆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地质调查人员在天山北坡开展草原资源调查 刘靖宇 摄
点燃“新引擎”,激活“新驱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转制改革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工作思路,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申请科技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激发人才“新引擎”和创新“新驱动”。
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牵头提交《自然资源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书》,挂牌成立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随后两年间,乌鲁木齐中心先后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上基金项目2项,参与重大研发项目1项。“我们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所属专业中心中,首个获批地方基金项目的单位。”乌鲁木齐中心负责同志自豪地说。
2021年10月,乌鲁木齐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顺利通过多目标54项指标的盲样考核和现场资料审核,取得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资质,成为指挥中心第三家、新疆第三家取得该项分析测试能力资质的单位。
2021年11月建成网络安全监测平台;2022年5月建成野外安全生产监控调度系统……近年来,乌鲁木齐中心统筹“地质云”、大数据、智能化“三位一体”,升级业务网、办公网、互联网,建设数据中心、“地质云”分节点,开发“云”上40余件地质信息产品。
2022年8月,石河子大学-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实习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乌鲁木齐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乌鲁木齐中心在科技平台创建和能力建设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2023年,乌鲁木齐中心牵头实施新疆第三次科考——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承担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实现了国家“五大平台”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零”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成立“乌鲁木齐中心南疆地学调查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新疆会员服务中心乌鲁木齐中心工作站”,为拓展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乌鲁木齐中心积极响应中国地调局“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开设“周五大讲堂”,5年来,开展自主培训100余次,举办两届学术交流会,发表26余篇中文核心以上学术论文,获批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11项、软著4项,80%以上干部职工参加本硕博学历学位教育,学历提升率位居指挥中心第一。
转制改革5年来,乌鲁木齐中心创新平台、横向项目、科研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21年,乌鲁木齐中心被中国地调局表彰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能力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22年,乌鲁木齐中心被指挥中心表彰为科技创新目标考核优秀单位,中心党委连续两年考核获优。1人评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入选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远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乌鲁木齐中心负责同志感慨道。
地质调查人员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 李福杰 摄
做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
转制之初,面对人才、技术、经验都相对匮乏的局面,如何担当大任、带领队伍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乌鲁木齐中心党委分析认为,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作发展,美美与共。
5年来,乌鲁木齐中心集全疆行业人才之精华,主动与6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与15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拓对外合作空间,全方位打造能力共建、合作共赢、互利共生的良好外部环境。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2020年以来,乌鲁木齐中心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三十三团等单位战略合作,以科研专题为牵引,采取联合组队、师徒帮带、专题合作、全程参与等方式,大力培养和提升项目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乌鲁木齐中心南疆盐渍化项目团队和三十三团农业发展中心联合打造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示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和农业科技科普“三块基地”,探索养殖卤虫作为鱼虾类水产饲料,受到兵团政府的高度肯定。2020年,项目团队被中国地调局党组评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优秀集体”。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2021年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先后与中科院联合申报自然资源部中亚战略性矿产重点实验室;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生态监测与修复中心合作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科技部组织的新疆第三次科考,申报兵团指挥部“绿洲用地与产能提升”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多领域培养科技人才。
2022年,乌鲁木齐中心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疆内外15家单位申报的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获得国家批准,成为自然资源部唯一获批项目。
2023年,乌鲁木齐中心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5家单位联合,共同支撑兵地融合发展重点区及兵团师市规划建设、项目申立、学科融合等重大任务。
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如今,乌鲁木齐中心在探索“开放、合作、创新”的路子上,不断打开思维边界、体制边界和人才边界,请进来、走出去,在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地勘单位之间建成“朋友圈”,大家相互交流、碰撞、启发,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努力实现理论和应用的突破,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位于兵团二师三十三团的“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王志 摄
守牢“传家宝”,争当“传承人”
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深情的勉励、殷切的期望,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事业的高度关心,也对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相传。转制改革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坚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李四光”精神和黄金部队“三光荣”“四特别”“三热爱”西口子精神、阳山精神等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广大干部职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谱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
乌鲁木齐中心的前身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在驻疆30多年间,以天山南北为主战场,辐射青、甘、蒙3省区,先后在67个矿区,1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黄金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赫赫战果,受到上级和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2012年以来,队伍转战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沼泽遍布的阿尔泰山,冰雪覆盖的西天山,人迹罕至的昆仑高原,广大官兵发扬遇苦不言、遇险不畏、遇难不退的战斗精神,一次次战胜艰难困苦,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在“三山两盆”留下了“金色足迹”。
地质调查人员在哈密开展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 邢浩 摄
2019年,为完成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任务,乌鲁木齐中心连续两年寒冬腊月逆行出征,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调查人员把林场当战场、视样地为阵地,攀高山、涉冰河、穿密林,不惧严寒险阻,坚决完成任务。地方同行由衷感慨:只有穿过军装的队伍才能完成这样急难险重的任务。
2021年,为取得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资质,乌鲁木齐中心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接续奋斗一百天,通过多目标考核”的口号。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实验室全体人员反复研讨配套方案,夜以继日模拟练习,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把握“人、机、料、法、环、测”等关键环节,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最终考核,54项指标检测结果全部达标,其中50个元素合格率为100%,平均合格率达到99.69%,一举取得相关资质。
2022年8月,受疫情影响,新疆多地实行临时性静态管理措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乌鲁木齐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积极响应号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防控指令,安心居家,不给防疫大局添麻烦。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冲锋在防疫第一线,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此期间,乌鲁木齐中心积极发扬军转队伍优良传统,众志成城、倾情奉献,支援驻地防疫用车、油料物资及生活用品,发动人员为社区防疫一线工作者捐款,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树牢中央驻疆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受到驻地政府的高度赞誉。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治理天山脚下‘聚宝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在塔里木盆地祝福伟大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乌鲁木齐中心各项目组在野外一线向祖国报告,呐喊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强烈心声。
疆山不负凌云志,疆河常怀赤子情。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建成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过硬,能够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专业化队伍,成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力量”的目标,乌鲁木齐中心正在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塑,正在转制并轨的历史跨越中新生,正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事业中奋进,不断开创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