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 “西口子”精神放光芒 华丽转身谱新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转制改革五周年纪实
◎ 徐策 王宏利 张勐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于2018年跨军地改革组建。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队伍,先后探明内蒙古哈达门沟、黑龙江金厂等特大型金矿1处,超大型金矿2处,大型金矿6处,中小型金矿70余处,累计提交黄金资源量850余吨,铅+锌等多金属资源量40余万吨,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走进哈尔滨中心大院,巨大的泰山石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显眼。五年前,这里警徽高悬,呼号震天,一幅热闹的训练景象。在40年的风雨历程中,探矿采金、扶贫救灾、维稳处突,官兵们用生命和汗水凝结成“勇闯禁区、甘于奉献、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西口子”精神。五年转型路,弹指一挥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扎根龙江、深耕东北、机动域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队,曾经的黄金兵传承创新“西口子”精神,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为国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力军,全面开启改革转型新征程。
继承传统:在红色基因加持下踏上改革之路
“我们有信心,因为转隶国家部委的领导。恰你我,风华正茂;再起航,扬帆远行!”这是2018年脱掉军装前“告别军旅”文艺演出上战友们发出的心声。武警黄金部队40年历经改警、转制、转型,管理体制和职能任务不断变化,但始终未变的就是人民军队的本色和对党忠诚的底色。
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出台。事业单位前景如何?二次择业能有多大发展空间?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两级党委深知稳中求进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只有把底数摸清、把方案吃透、把政策用足,才能保证这支队伍安全平稳过渡。为此,“总队”“支队”联动,成立改革专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听党指挥、服从安排,“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同时,广泛深入开展思想大摸底、政策大宣讲、解难大纾困活动。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142人如愿择业安置,106人顺利退伍还乡,241人圆梦团聚到入伍地所在单位,官兵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2020年9月,哈尔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五年来,哈尔滨中心先后完成内设机构设立运行,干部职工定岗定位,职级套改、职称评审、工勤转岗,试行绩效工资,开设住房公积金和医保账号,一个接一个的利好政策给留队的干部职工吃了定心丸。
安居才能乐业。哈尔滨中心党委千方百计为干部职工理旧事、解难事、办实事,利用结余资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水、暖、电社会化改造,维修文化活动场馆,新建食堂、职工之家。特别是哈尔滨中心积极盘活现有住房资源,为交流选调和社会在职招聘人员分配人才公寓,为60名干部职工分配公寓住房,就连部分工勤人员也在省会城市分了房,有了自己温馨的港湾,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历阵痛:在融入事业单位体制中蜕变重生
从“中队”变成“项目组”,党建工作怎么抓?如何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没有《条令条例》约束,安全稳定如何保证?“‘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这是哈尔滨中心党委书记于志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五年来,哈尔滨中心始终怀着补课赶队、破势“突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三性”基本定位,着眼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步走”“三级跳”目标,构建“2+1”业务板块定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板块、地质矿产调查板块和技术支撑板块),蹚出了具有中心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们意识到,只有扩大朋友圈、织好业务网、建实根据地、钻好突破口、把严质量关,才能加快练就履行新使命的‘看家本领’,推动中心深入转型发展,更好地发挥这支国家队的作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哈尔滨中心主任邢卫国如是说。五年来,哈尔滨中心按照上级“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变职责任务、转变工作方式”总要求,甘当小学生、勇做追随者,虚心向体系内其他单位学习求教。他们先后派出30余个调研组“走出去”学习经验,“请进来”15家兄弟单位传经送宝。对外强化交流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力的同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五年来,哈尔滨中心先后组织120余人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参观交流、沟通学习,统筹开展五大类24项管理和业务类教育培训,累计资助189人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为改变人才引进难的尴尬局面,哈尔滨中心派出由中心领导带队的宣传组到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和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广发“招贤榜”,大力宣传中心平台优势、待遇优势、发展优势,先后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专业人才25人。此外,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53人,2人被评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固体矿产高级钻探工刘占辉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技术能手,成为跨军地改革单位的先进代表,也再次彰显了这支年轻队伍的青春活力。
不久前,哈尔滨中心首批10名工勤人员转为技术岗位。部队时期,他们曾经担任过驾驶员、警卫员、炊事员,如今摇身一变,通通干起了“技术活”。“任务牵引改革,岗位倒逼发展,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主动求变,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转岗人员赵剑发自内心地说。
未来可期:在穿行山水林田湖草间再立新功
2022年,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该实验室由哈尔滨中心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院共同创建,成为转型以来首个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哈尔滨中心实验室副主任赵文志申请的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获得资助,哈尔滨中心科研项目申报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哈尔滨中心支撑黑河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7个项目全部落地展开,这是哈尔滨中心转型以来大力推动建设的业务发展新根据地。一张张成绩单映射出这支队伍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担当奋斗精神,也为传承发扬“西口子”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基因。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贯穿绿色发展全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哈尔滨中心作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队,在新的转型之路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五年来,哈尔滨中心先后承担森林、草原、湖泊、地下水、黑土地地表基质、生态地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等多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任务,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和修复治理新视角,为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调查监测和黑土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在山西省大同市开展的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采用“土壤粉垄深松+脱硫石膏”相结合的改良方法,对盐碱地洗盐压碱成效显著。创新提出“地质+生态旅游”建设思路,技术支撑大同市云州区于家寨地质文化村建设。五年来,哈尔滨中心累计发布核心以上论文72篇,获得专利14项。实验室样品分析参数由原来的297项增加到1453项,能够完成岩石矿物、土壤、水系沉积物样品,生态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多项化验分析任务,成为哈尔滨中心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党和国家全面部署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调查事业又一次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哈尔滨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将在新时代“西口子”精神的感召下,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纵横山水,书写新时代地质人的奋斗故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新时代地质人的智慧和力量。
森林篇
开展森林蓄积量调查
转制以来,哈尔滨中心连续三年承担森林资源调查任务,先后完成六省份 5597个森林样地调查,形成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数据库、图件成果,准确获取各省(市)森林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和生态状况及其变化情况,估算森林蓄积量、森林面积,实现森林资源年度出数目标,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数据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从祖国北疆到东南山区,调查队员跨越大半个中国,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等地开展森调工作,克服大兴安岭的天寒地冻、燕山的重峦叠嶂、武夷山的崇山峻岭,任劳任怨、不惧困难、不畏艰险,传承了勇闯禁区、甘于奉献、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西口子”精神。
水资源篇
开展湖泊调查
转制以来,哈尔滨中心先后开展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流场调查项目、滹沱河上游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和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湖泊调查项目,完成松辽流域流场调查1731点、海河流域流场调查694点,更新了重点流域年度统测数据,初步查明地下水水位埋深、地下水流场现状和变化特征,形成了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为自然资源部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建成一支实力雄厚的地质调查队伍,具有水工环专业人员26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6人,逐步适应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事业发展。
草原篇
哈尔滨中心2020年承担黑龙江省草原资源调查监测专项任务,先后完成“两度一量”(高度、覆盖度,生物量)调查样地823个,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外业调查获取的覆盖度、生物量时空属性关联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每个分区分别构建数学模型,估算综合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并根据预留的30%地面样方数据进行真实性检验。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开展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试点工作,拓展了草原“多度”和“频度”两个调查因子;编制《东北常见草地植物图册》1版;制作植物标本70件并建立标本库;论文《不同利用方式对松嫩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北大核心期刊《草业科学》录用。
黑土地篇
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
转制以来,哈尔滨中心累计承担地表基质调查项目4项,开展东北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近10万平方公里,分析地表基质样品粒度组成、有机碳等60余项元素、同位素测年、磁化率、孢粉等指标共计4万余件;建立地表基质“空天地网钻”一体化调查技术体系,明确调查内容和指标体系;着力查清地表基质类型、分布范围、空间结构、理化性质等,初步圈定出水土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生态脆弱区;分析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岩-砾-土-泥)发生发展、转化机理和演替规律,在地表基质三级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按照垂直结构组合进行填图的思路,建立起地表基质分类谱系;揭示地表基质层与地表覆盖层的支撑孕育特征和耦合关系,探索了基于地表基质的空间适应性评价方法,科学评估了地表基质对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支撑孕育能力和潜力。调查成果在指导表土剥离加强黑土地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找水打井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勘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地表基质调查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典型案例。
平台建设篇
转制以来,哈尔滨中心始终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三性”基本定位,围绕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双碳”目标持续精准发力,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突破口,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依托自有产权的呼兰、黑河基地和东北地理所的海伦观测场,以“一站三场”模式牵头建设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汇聚优势资源,以点上突破带动塑造新优势新动能。哈尔滨中心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注重长序列数据积累,投入使用土壤温湿盐自动监测系统、冻土温度链监测系统、小型蒸渗仪、地下水监测系统等9台套观测仪器设备,建设多要素观测数据库,现已形成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岩石、土壤、水文、生物、气象等多要素数据观测体系,为开展地球关键带水土过程、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碳循环等观测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