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 提供干事的舞台 垒好高质量“基石”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人才发展
◎ 本报记者 马晓敏 通讯员 刘文举
2018年9月,原武警黄金部队正式移交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志着黄金部队跨军地改革这只“靴子”最终落地,部队以军事组织形式从事地质工作的历史画上圆满句号。2020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正式挂牌,开启了新时代融入自然资源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征程。
5年来,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初步建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框架体系;较好地完成了林草湿并行样地调查;金、铀、钾盐等矿产资源调查不断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三江源、塔里木盆地等重点生态区和典型矿集区生态修复新路径;岛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每一项的成绩背后都折射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
转制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从古至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
历史上,指挥中心队伍曾经是黄金勘探人才最密集、战斗力最过硬的团队之一,曾以同行业1/6的人力、1/12的财力,提交了全国1/3的黄金储量。近年来,受体制转轨、职能转变等因素影响,指挥中心队伍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紧缺的问题亟须解决。
“转制之初,指挥中心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制改革以来,指挥中心经历了义务兵退伍、干部士官回流安置、干部职工退休、领导班子交流,人员队伍从转改之初的8700余名减少至目前的5700余名。人员结构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学历层次不高、中高级职称占比低等方面的问题。”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没有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后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业务人员交流到指挥中心
人才强基 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指挥中心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人才队伍建设不实的现实情况,以务实举措提升人才队伍“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团队“战斗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业务人员交流不断融入和深入。2020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指挥中心业务拓展和能力提升,局党组部署开展指挥中心能力建设工作,专门下发工作方案,为指挥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方案明确,统筹全局全力支持指挥中心转制改革转型发展;以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单位之间对口共建,强力合作,优势互补。当年,在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从局系统选调第一批26名优秀领导干部进入指挥中心两级中心班子、87名业务骨干到两级中心从事业务工作,选派41名专家到两级中心作为期1年左右的帮扶指导,派出600余名专家到各专业中心作短期项目指导,有效缓解了指挥中心因为人员回流和业务拓展带来的困难。此外,还安排近400名骨干到相关单位交流见学。
教育培训成效明显。5年来,指挥中心组织各类培训班71个,培训干部职工5600余人次,选拔各专业技术领域230余名干部职工分别到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为期1~2年的脱产学习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技能考核认证,遴选23名专家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现有2496名干部职工正在参加以本科学位为重点的学历提升,303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提升培训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出台《指挥中心培训工作组织指导要则》。在各专业中心层面,针对业务队伍建设需要,组织开展分析测试技能、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管理体系培训、数据库建设培训、地质调查项目汇交资料培训、海上作业基本安全和保安职责证书培训、政府会计制度及项目预算管理业务培训等,干部职工的理论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指挥中心及13个专业地调中心有2792人提升了学历学位。
人才引进充实队伍。指挥中心根据转型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交流选调和公开招聘等不同方式,引进急需专业人才,补充专业队伍,增强业务能力建设。引进1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公开招聘220名急需技术专业人才,交流选调160名高、中级职称人员,技术人才结构和业务能力逐渐趋于合理化发展。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5年来,指挥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启动并实施“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和“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591名转改人员提升学历;深化与其他单位的能力共建以及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完善任职、挂职、借调、以干代训、人才团队整体划转、工勤技能人员统筹使用等工作机制,努力建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工勤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人才比较优势,更好地担当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职责使命。
四个业务中心转调人员接收座谈会
事业留人 为人才提供干事舞台
良禽择木而栖。指挥中心坚持以事业留人,积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长沙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是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中心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从团队人员配备、地调科研项目支持、岗位绩效待遇、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发力,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廊坊中心人事教育处干部王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心认真践行“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盘棋”理念,深入调查研究,着力打造良好的办公生活环境。一方面,扎实开展“四态”调查,了解干部职工急难愁盼之事,积极回应关切,研究推出三大基地“八大功能”定位,大力改善办公生活环境,全力实施“团聚广阳”工程,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配套出台机动奖励绩效分配办法,明确科技成果奖励、学术成果奖励、人才奖励、业绩奖励、项目奖励等具体内容及标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动力。该中心安全和保密处职工李建中表示:“个人成长离不开单位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单位提供这么好的工作平台,让我有机会学习、锻炼自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从一名原卫生队卫生员到如今的项目副负责,从自然资源专业技术“门外汉”到如今的项目技术骨干,西宁中心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副负责赵云的飞速成长离不开指挥中心5年来的“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和“学历学位提升工程”。转制以来,他多次参加指挥中心专业培训,并于2022年顺利完成大专到本科的学历提升。2022年,他所担任项目副负责、技术负责的青藏高原草资源试点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进展报告、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碳汇综合调查与潜力评价项目进展报告、青海玛多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项目进展报告均被评为优秀。他先后参与发表论文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型发明专利1项,参与拍摄的科普作品多次荣获省部级荣誉。他所在的团队首次在黄河源区发现野猪踪迹。
西安矿产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室主任徐多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转改初一夜之间,中心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转业到地方,单位业务发展的重担交给了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身上。5年来,在局党组、指挥中心党委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安矿产中心将“抓人才培养,抓成果产出”放在核心位置,始终注重开放交流,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与精英为友,不断扩大项目的“朋友圈”,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才团队优化升级。中心结合中心业务发展定位,形成了“挖、引、招、聘”四部曲。即,“挖”一些高层次人才、“引”一批业务骨干、“招”一批专业紧缺、“聘”一些行业专家,旨在构建结构合理、梯次接续的人才队伍体系,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人才体系建设向事业单位体制转变,同时赴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总工会等机构对接交流,打通省市各类人才及奖项申报通道,拓宽成长成才路径;选建重点候选人人才库,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培育,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签订目标责任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人才层次上,有了跨越式发展进步,为中心业务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平台保障。
学习先进 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作为一个军转单位,指挥中心一代代干部职工听党指挥、服从命令、不怕吃苦、敢于攻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找矿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涌现出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地表基质团队、铁门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团队,大国工匠华伶俐、全国技术能手刘占辉、哈达门沟金矿钻探机长王江陵等先进团队和个人。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首次提出“地表基质层”概念,并明确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主动谋划,组建地表基质调查团队。面对这样一个跨越多门类自然资源业务体系和学科体系,且科学内涵十分丰富的新概念,对于之前单一从事地质找矿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起初,许多质疑声萦绕在团队周围,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团队工程首席侯红星带领成员夜以继日地看文献、查规范、搞研讨。他们赴高原、踏荒漠、穿密林、越山岗,通过4年的努力,终于探索形成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出了“五位一体”(数量、质量、结构、成因、功能)调查理论方法,构建了“空天地网钻”“点线面体测”一体化调查技术流程,编制了地表基质、表层黑土以及成土母质空间分布等系列基础和专题图件595张,形成数据2.28TB,为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荣获“大国工匠”称号的华伶俐是西安矿产中心工程勘查室钻探机长、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29年来,他始终奋战在钻探一线,默默坚守、执着追求。华伶俐先后南下大别山、西上祁连山,主动请缨参加阳山百吨金矿和南坪万吨钼矿会战,累计钻进4万余米,为各个工作区开出“金色花朵”立下了汗马功劳。2010年,他带领机台组织施工的河南南坪矿区ZK5507孔,是当时设计最深、难度最大的钻孔,所带机台创造了1560.52米的深孔钻进记录,南坪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35吨、钼资源量30万吨,为驻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摸索出复杂地层“五级成孔、套管护壁、注重异常、慢提慢下”和“两看一听一查”钻探法,均被广泛推广使用,井故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井故处理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固体矿产高级钻探工刘占辉从数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技术能手,这是哈尔滨中心跨军地改革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刘占辉带领团队自主研制适合复杂地层钻进的装备器材,极大地提高了钻探生产施工效率和岩芯采取质量。他带头研发的孔内到位预警器,有效杜绝了深孔内管不到底的问题;高压取芯装置,保证了不扰动岩芯,提高了岩芯采取率;投珠隔水单向装置,防止钻管内水压过大,造成岩芯脱落。他先后发表科技论文3篇、申请科技专利4项。22年来,刘占辉把他对钻探机械和钻探工艺独到的见解和操作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先后为单位培养出10余名专业骨干,并勉励他们开创出更好的钻探工艺,为国家钻探事业添砖加瓦。
不辞辛苦、专注地坚守在隆隆机台近30年的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钻探机长王江陵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和忠诚。经过长期实践,他成功总结出了绿泥石化地层孔故预防与处理五步法、适合不同复杂地层冲洗液六种配方深孔钻进操作参数,为复杂地层深孔钻进积累了宝贵经验。2013年,王江陵带队施工的钻孔,创造了指挥中心2003.9米深孔纪录;2021年,带队施工的钻孔,解决了钻进过程中如何保持孔壁的稳定性和钻孔护壁防坍塌难题,实现哈达门沟矿区前山复杂地层钻探施工新突破。27年来,在他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已有8人走上机长岗位,18人走上了班长岗位。
海纳百川,气象万千;人才济济,方能日新月异。新征程上,指挥中心全力打造一支支技术过硬、装备齐全、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不断书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