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五常大米的“自然密码”
◎ 李海广 徐立明
“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人们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黑龙江省五常大米。五常大米之所以驰名中外,这离不开五常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作者将从地质孕育、水源涵养、气候天成、基质滋补等四个维度,揭开五常大米的神秘面纱。
地质孕育
黑龙江省五常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26°33′-128°14′,北纬44°04′-45°26′,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张广才岭与松嫩平原盆山结合带。受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差异性升降作用相互影响,五常市呈现西北部为平原,东南部为山地丘陵的独特地貌景观,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分布,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联合国大气本底监测站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凰山就坐落地。
第四纪以来,五常地区河湖相交替沉积,地貌属于岗阜状高平原,接受着来自张广才岭中酸性岩浆岩风化物的沉积,形成了以硅酸盐为主的土壤母质,这为后来的五常黑土地积攒了“厚实家底”。
水源涵养
五常区域内有静谧清澈的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三大河流贯穿全境,拥有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4、三级支流274条,磨盘山、龙凤山两座大型水库坐落山间,水系纵横,河网密布,水量充盈,纯天然的山泉水随处可见。水源地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沿途没有工业污染,河流水质甘甜,水体中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含量丰富,达到国家一级矿泉水饮用标准(符合GB5084要求),是绿色、有机食品重要的生产保障。河流水温适宜,特别是灌溉用水源于森林溪水和长白山雪水,全年活水流动灌溉,让五常的土壤得到充裕的养分滋补,润泽了万顷稻田。
气候天成
五常地区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五常环山盆地地形,开口朝西,东南部山脉挡住了东南风,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可直接进入盆地内回旋。特别是让温暖的夏季风形成回流,气温稍高于周边地区2℃-3℃,而水稻的生长与积温密切相关,这一适宜的温度为水稻带来了巨大的生长优势。
据统计,水稻主产区位于五常中部,那里年平均积温2500℃~2700℃,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62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平均在13℃,光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五常大米受产区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干物质积累多,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由于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不仅颗粒饱满,色泽透明,而且香味浓郁、口感好,十分利于人体健康。
基质滋补
五常水稻主产区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其质地黏重,通气透水不良,处于还原冷浆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起到很好的储水保肥作用,保存了表层黑土中氮、磷、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凝聚了水中腐殖质、有机质、微量元素,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被堪称“膏腴”之地。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平原,号称“一两黑土,二两油”。调查人员通过对五常市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发现,五常市黑土平均厚度约为43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约为3%,表层土质结构多为团粒状-块状,这就是五常大米丰富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此外,五常市稻田区地表基质垂向结构多为壤土+壤质黏土,该结构特征对水稻种植支撑能力较强,十分利于水稻生长。
优越的地质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五常这一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世代耕耘在这里的辛勤劳动者,让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从亘古荒原变成北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奉献万亿斤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小贴士
五常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唐初渤海国时期,当时五常境内就有农民种植水稻。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主种水稻。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征集部分朝鲜人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稻,秋天便把所收获的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并封为贡米,送往京城,供皇室享用,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持续改进。20世纪90年代起,五常逐步培育了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五优稻、松粳等系列稻种。1993年,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田永太,在田里发现一株有12穗的稻子,便采用它作种子,种了12垄稻子,当稻子快要成熟时,风吹稻浪就会飘出扑鼻的香味,故命名“稻花香”。据悉,这是百万分之一变异的优良水稻种子。
1996年,五常大米获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食品质量之星”和“国际名牌食品”称号。200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五常大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五常市获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项目,“五常大米”证明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具有排他性,五常成为全国大米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唯一的品牌示范区。同时,被中国地理标志大典收录,国家质检总局将五常大米与欧盟进行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互换,为五常大米进入欧美市场搭建了新平台。2022年五常大米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