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09-25

  ——以自然资源类高校为例

  ◎  孙宇涛 于晓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信息化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融合发展。“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自然资源类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重要遵循。自然资源类高校学生实习实践、未来工作岗位特点需要穿梭于山间、高原、矿山、油田、海洋等地参与找矿勘探、油气勘探、地质调查、野外生产作业等,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

  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趋势,自然资源类高校应抓住机遇,客观冷静分析信息化应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优势,创新工作方法。自然资源类高校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技术嵌入明显不足,没有聚焦自然资源类高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笔者认为,自然资源类高校推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体质健康促进要聚焦学科特点

  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主体和客体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自然资源类高校起着承担、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作用,要聚焦自然资源类高校学科特点,工作设计应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自然资源类高校一般指地质类、石油类、矿业类等行业院校,这些高校具有显著学科特点,高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也有明显特点。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经常需要野外作业、勘查勘探、科学研究,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自然资源类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以支撑高强度的野外作业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在课程育人层面,将体质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专业课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体质健康素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育人层面,赋予实践育人工作“健康为基”理念,有计划地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野外地质实习、野外作业、勘查勘探等环节。在文化育人层面,体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民族体育教育,融入世界体育文化。

  二、体质健康促进要聚焦平台建设

  聚焦学科特点是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建设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能够成为推动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如,信息化平台能够管理和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体育课程数据、野外实习实践数据、身体健康状况和偏好等,传播体育健康知识、提供在线健身服务,能够提供大数据分析与预警、线上体育锻炼资源库、智慧化体育场所管理、健康管理、个性化健康咨询、健身计划和推荐服务等。

  目前,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受制于主观认知、客观条件等影响,其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和管理体系等尚不成熟。笔者认为,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从“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做好顶层设计。要遵循“本质-组织-技术”逻辑架构:透过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降低这一现象找到问题本质——即高校教育者和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要性的主观认识不足。自然资源类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抓住本质问题,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校教育者和学生健康素养提升和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增强。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熟,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学生数据和隐私得到保护。

  三、体质健康促进要聚焦人机共育

  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人机共育的技术支撑。人机共育,是指人与机器发挥各自优势,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处于同等地位,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取得更好成绩。自然资源类高校要处理好人和技术的关系,不应该是技术替代人,而是人与技术实现协同。这正是体质健康促进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向人机协同育人的转变,应建立以协同理论为支撑、以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人机共育工作机制:协同理论为人机共育提供理论支撑,体质健康信息化平台为人机共育提供技术支撑,二者是做好体质健康促进人机共育的前提性基础。能够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成效和效果,有力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人员队伍数量不足、评价反馈速度慢、时效性差、技术不精等问题。

  笔者认为,第一,人机共育应依托信息化平台做好信息整合和数据收集工作,及时共建共享数据,并能够实时动态更新数据,为体质健康智慧评价做好准备。第二,人机共育应关注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主体和客体的健康数字素养,发挥网络育人合力,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第三,人机共育应实现人机交互,使得人从繁重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自然资源类高校学科发展和育人工作迫切需要大学生良好体质健康为支撑的现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现象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

  四、体质健康促进要聚焦智慧评价

  智慧评价是体质健康人机共育的“反馈机制”,能够克服传统人工主观评价中的主观价值影响、评价缺乏长远目标、评价因素过于单一等问题,为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主体和客体及时反馈工作成效、提供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笔者认为,在教育智慧评价理论、原则和方法、角色定位、评价范式、评价体系、数据规范等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类高校应加强实践探索,通过智慧评价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精准治理,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走在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评价前列。

  自然资源类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智慧评价应与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整体评价、精准分析、个性评价五项原则,即将立德树人摆在重要位置,做好教育公平,在《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整合施教、服务、管理、受教、反馈等数据。如,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融入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体育课程、专业课程、野外实习实践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建立体质健康数据库,进行量化处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着重从精准分析、动态监测、精准干预、精准推荐四个维度推动智慧评价建设,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手段,充分挖掘多元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厘清数据属性潜在的关联关系,挖掘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体育课程、专业课程,特别是需要野外实习实践类课程关联关系,使得高校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客观规律,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下的底层生成原因,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野外实习实践、学生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学生个人身体健康干预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