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榜样力量 | 余热生辉的“寻宝人”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2-27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朱恒银教授

  ◎  尚群 刘兵

  “教育基地能得到上级肯定,我特别激动、倍感荣耀;能为孩子们做好地质科普,引导他们爱好科学探索,我非常欣慰。”年近古稀的朱恒银教授激动地说。

  就在不久前,用朱恒银命名的劳模工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省级职工教育基地称号,这是继获得安徽省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退而不休、余热生辉,这是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退休职工朱恒银教授的真实写照。

  “我的爱好就是搞钻探科研”

  今年69岁的朱恒银,曾在野外地质钻探一线坚守46年,由普通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攻克了定向钻探技术难关,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推进至3000米,并突破5000米深度的国际先进水平。

  朱恒银是我国深部岩心钻探技术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创造了“中国深度”,有11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诸多荣誉称号。

  2022年,在经过三次延迟后,67岁的朱恒银正式退休,但是他始终闲不下来,一直牵挂着我国的钻探科研工作。

  2023年,朱恒银向自然资源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和安徽省地矿局等汇报了《钻探技术创新,驱动新一轮找矿突破》的设想与建议。“钻探是地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深部钻探面临着极端复杂的环境与巨大的技术挑战。”朱恒银围绕钻探技术创新,提出了很多具有深远价值的构想,助力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近年来,朱恒银主持完成的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装备与技术”,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4名院士及多名知名科学家评价认为,项目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朱教授特别关心年轻人”

  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更当努力进取。朱恒银十分注重“传帮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行业精英。他领衔创建了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和中心,为创新团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团队有3人被破格晋升为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获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江淮工匠的就更多了。

  “地质钻探特别辛苦,朱教授四十六年如一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我们要传承好、继承好这种精神,努力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提到朱恒银,与其共事多年,深受他影响的团队成员蔡正水感叹不已。蔡正水已经成为团队核心人物,不久前刚荣膺六安市道德模范称号。

  为了帮助年轻人早日成长,朱恒银不顾年龄大、身体弱,总是躬身示范。“2017年,我刚来安徽省313地质队时,当时62岁的朱教授带着我一起加班至凌晨3点,逐字逐句修改、完善方案,精益求精,直至满意。”团队另一成员刘兵对朱恒银满是敬佩:“朱教授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的经验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指导。”

  “他放下钻杆又拿起了笔杆”

  朱恒银虽然工作忙,但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近年来,他拿出工资积蓄累计约100万元,在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五桥街道,创建了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先后被省总工会、市直关工委等授牌,如今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劳模工匠和科学家精神基地,每年开展各类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几十场,接受省、市内外有关人员参观60余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为了助推乡村振兴,朱恒银带领地质、旅游专家到舒城县庐镇乡调研,走遍了13个自然村,梳理了14个地质遗迹点和24个人文景观,编写了约5万字的报告,设立、编制了各个景观的展板和推广宣传片,讲好以榴辉岩为标志的大别山起源的地质故事,并成功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庐镇地质文化乡”,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马海波说:“现在,朱恒银虽然放下了钻杆,但拿起了笔杆,在安徽理工大学继续奉献自己的余热,仍然为我国的地质钻探、地质科普、人才培养和家乡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