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醉”游龙岩洞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4-03-01

  ◎  吕洪荣

  龙是一个精神图腾。《说文解字》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源自《易经》有关龙的成语:群龙无首、亢龙有悔、见龙在田、潜龙勿用……

  龙行龘(dá)龘(dá),龙腾盛世。进入龙年,不时听到居住在龙岩市区的文友三五成群相约,去新建成的龙岩洞矿山地质公园打卡游览。

  趁着晴好天气,我也驱车来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城东两公里外的龙岩洞一探究竟。

  相传1000余年前,从河洛中原迁徙而来的先民在这里发现一处奇洞,壁有龙纹,便在此地祭祀真龙,称其为“龙岩洞”。龙岩市因洞得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

  据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管辖新罗等3个县。天宝元年(742年)新罗改名龙岩。20世纪90年代龙岩撤市建区,恢复为新罗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龙岩洞周边因蕴藏着大量的石灰石矿而遭受疯狂开采。采矿者甚至在龙岩洞旁建起水泥厂,将龙岩洞的前洞、后洞炸塌,正当这些人欲继续炸毁中洞时,龙岩洞边崇圣禅寺、龙王庙的僧人居士和附近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才使中洞得以保存。

  龙岩洞现存面积约800平方米,洞内石壁上有24处摩崖题刻。其中明景泰二年(1451),潮州知府、邑人王源于500年前的散文《龙岩记》中记述了翠屏山龙岩洞:“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此后,明朝吏部尚书裴应章、龙岩知县邓藩锡和清代诗赋大家江湜等,陆续留下了有关龙岩洞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具有喀斯特地貌的龙岩洞之所以重见天日,得益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龙岩人留存着的难以割舍的情结。

  2005年5月,时任龙岩市委书记批示,龙岩洞停止开采矿石。此后,龙岩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专题调研。2016年6月,龙岩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提出:“龙岩洞是不可再生资源,龙岩洞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17年4月,龙岩洞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1月,龙岩洞公园一期向市民开放,2023年初,龙岩洞二期工程竣工。为顺应市民呼声,龙岩市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以龙岩洞遗址为中心、以龙岩本土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对受损山体进行修复,同时利用原开采弃石和补充置石的方法,着力打造龙岩城市文化、工业文化、龙岩洞文化及非遗文化融合一体的文创园区和龙岩洞矿山地质公园。

  从龙岩洞公园大门进入,沿着景区游步道向前不足百米,右侧是利用废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矿石广场、汉剧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左侧便是烟霞亭、龙湫池、渡头长堤和瞻岩长廊等景点。依山而上,经过一条长长的涵洞,经曲折蜿蜒的盘山道路,便相继来到龙麟坡、望乡亭、王源读书处。再向前走一段便是一处平台,登台观望,龙岩洞遗址出现在面前。

  当第一眼看到精心保护的龙岩洞遗址时,就给了我一种惊艳的感觉。抬眼望去,散落在悬崖上的珍贵摩崖石刻,仿佛在向游人展现着自然造化的神奇,以及文人骚客或题诗或刀刻时的谈笑风生。静静望着这些文字,仿佛在与龙岩洞对起话来,对话千年兴衰沧桑的悲欣交集,对话昔日地表裸露、煤尘遍布的废弃煤台,如今通过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后,被绿色植被抚平“伤疤”,展现勃勃生机的新机遇。

  从龙岩洞遗址出来,站在高高的瞻岩长廊举目四望,周围的景色绿色连绵、满目葱茏。近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如丝带般在山间蜿蜒延伸;远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尤其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在昔日废弃矿山开采处,一棵棵不知名的树种仿佛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郁郁葱葱,冬夏常青,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走近细看,只见树根无土但根须发达,深深地扎进岩石裂缝砂土中,虽遇风吹雨打、烈日曝晒,但它们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

  从龙岩洞景区逗留拍照之后,我开始下山,下山的路好走了许多,心情顿时也轻松起来。想想人生有时也就如此,若是用看风景的心态看待周围一切,身心便会变得轻松一些。率性而为,尽情以达,是多么的豪爽痛快,只有把功名利禄抛至脑后,方能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

  龙岩洞早就耳熟于心,如今亲临其境的确感受非同寻常。那风景,那心境,简直可以用“醉美”来形容。龙年畅游龙岩洞,不仅让我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开阔了视野,更让我从中感悟到了走路的艰辛与战胜自我的快乐。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走近龙年,无论是在远行的旅途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足迹,更应有精雕细琢的心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土地局)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