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的“锂”路探索
◎ 韩晓琴 吴巧生
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资源供需不平衡、技术瓶颈、成本问题、市场接受度等都是制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锂资源作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正极原料,还存在市场供需矛盾,其价格及产业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锂资源产业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应在坚持立足国内、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的同时,深化全产业链国际合作,构建“绿色低碳、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模式,培育新能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使之成为我国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对促进我国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
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碳中和行动刺激锂资源需求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40年仅电动汽车领域锂的需求量将增长43倍,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行动也将大大推动锂资源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锂资源供求矛盾。
加之,全球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加剧了国际锂资源市场的动荡。当前,全球已形成“以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等为主导的采矿和以中国为主导的集中冶炼”的锂供应格局。随着清洁能源和电动车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热点,南美“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加速推进建立“锂三角欧佩克”,通过资源优势强化市场份额。目前,我国锂资源国内供给不足,这些对我国锂资源全产业链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
锂市场投资“潮涌”诱发新能源产业震荡。随着锂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锂价(电池级碳酸锂)在2021-2022年涨幅近11倍,但在2023年锂价犹如“过山车”,最高涨至吨60万元/吨后,最低跌破10万元/吨,锂价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价的波动还受到资本投机炒作因素的影响。据相关市场信息披露,绝大部分锂矿供给被长单锁定,市场上可供交易的流动性锂矿稀缺,中间贸易商的囤货居奇和借机炒作行为也导致锂的价格非理性波动,扰乱了锂市场的正常秩序。
目前,我国尚缺乏世界一流的锂产业链科创高地,产学研协同链条尚未完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存在梗阻,在高价值成果供给、专业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激励政策创新及执行等层面还存在难点问题,科创资源潜力挖掘、科创资源创新活力激发还存在尚待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我国锂资源产业面临的挑战。
优化锂资源产业链
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渐次发展的过程,也是与这些技术和产业相适应的体制及政策持续探索并完善的过程。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体系为核心,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规范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与国际合作,对外扩展锂资源进口多元渠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内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赢发展,维护并重塑矿产资源安全,优化锂资源全产业链,不断提升锂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国际竞争优势,这是我国锂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应加强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面向碳中和推动锂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分解,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共同评估,科学预判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对锂产品的需求,统筹锂资源生产与进口总量管理。以资源保护与高质量开发应用为行业发展导向,提升锂资源的绿色开采水平,推广应用低碳环保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锂资源的绿色开采。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加强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清洁能源的使用,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碳排放。同时要加快回收再利用进程,加快提升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废旧锂电池中重要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和碳排放量。提升公众对低碳产品的认知水平,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的锂电池产品,促进市场向低碳方向转型。鼓励企业加大对锂资源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产品更迭,实现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形成具有良性竞争格局的国内锂资源市场,实现市场对资源直接分配的同时,也需要政府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统一规划锂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包含消费者、第三方智库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方之间的有效协调、合作和沟通。构建并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地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紧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完善国内资源储备体系,提升国内资源供应链的韧性。为提高我国锂矿资源自供给能力,应紧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的机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导和推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同时加强对锂资源的综合调查和评估,建立全面、系统、动态的锂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锂资源储备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完善的锂资源储备政策法规,明确细化储备目标、储备方式、管理机构、储备资金来源等,提高储备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加锂资源储备量,建立多种形式的储备模式,建立包括国家级、地方级、企业级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储备体系,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及国内市场需求。
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强供应链韧性,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我国应鼓励和引导企业构建合理的海外锂资源供应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标准化交易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市场异常波动,防范市场恶意操纵、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提高统筹规划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产能建设,并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协同效应,避免对单一产地或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实现多元化供给,降低市场风险。
以完善功能齐备、运行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为核心,促进创新、教育与人才高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提升锂产业链基础研究能力、人才供给质量、技术供给水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锂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构建并进一步完善要素平台,汇聚锂产业链供应链数据、信息和资源,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以商招商,服务园区产业生态,形成发展内循环的同时推动外循环高效运转。聚焦高效实施,协调好产业安全政策、市场竞争政策和创新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清晰界定各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及工作接口,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论
已有0条评论